慈溪五磊寺

来源:慈溪网络公司 五磊寺     作者:慈溪网站建设     时间:2018-12-25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境内,周屏翠五峰,西系里杜湖,东极达蓬山,南映四明峰,北环杭州湾。雍容千载,古风悠悠,被誉为浙东第一古刹。

  五磊寺是浙江佛教最早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史料记载,三国赤乌元年五百罗汉之一的天竺圣僧那罗延尊者在此结芦修静。据说,尊者见因缘成熟后,佛光点化吴国太。国太心性大开,为报佛恩,遂命其子孙权在尊者结芦处修建一小小寺院,这便是五磊讲寺的前身。

  千余年来,五磊寺几度易名。唐朝名为“灵山禅院”,宋朝敕为“五磊普济院”,明代册为“五磊禅寺”,清末云“五磊灵山讲寺”,1985年重新开放时定为“五磊讲寺”或 “灵山讲寺”,俗称“五磊寺”。五磊寺,曾经为云门古刹,遂又成临济名寺,终为天台宗中兴道场,门户虽别,其道归一。太虚、弘一等高僧或云游、或驻锡、或受戒于此,沧海一笑,弹指千年。

  修而毁,亡而葺;兴而废,败而尊。历史上的五磊寺几度兴衰,饱经沧桑。1985年在政府支持下大规模恢复重建,一时间香火兴旺,法音远扬。2007年始在现任方丈宗立大和尚主持下,又不断进行修葺和扩建,梵宇重光,古刹新颜。现今的五磊寺,常住僧人60单,殿堂楼阁及各类寮舍600余间,占地面积约100余亩,另有山地200余亩。千古兴衰而莲台恒壮,百代更替而佛法愈浓。五磊寺及开山祖师那罗延尊者塔于2003年被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千年古寺,一段不朽传说,一部历史悠久的佛教画卷,一方宁静幽远的修行圣地,佛佑千年,一花一叶尽是禅。作为佛教道场,五磊寺有着十方宝刹相似之处,亦有胜绝一方的不共之特点:

  莲花“捧”佛,天下奇观。五磊山内外各隐五峰叠绕,其主峰海拔约有四百二十四米之高。宋宝庆《四明志》云:“五磊山上有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 。空中俯瞰,其内五峰状如硕大莲花,峰顶即为花瓣,五磊讲寺殿宇恰似花蕊,巍峨的绀殿彷如端坐莲花之上,超凡脱俗,蔚为壮观,真乃鸿蒙判后,天赐灵山。难怪相传2000年前,天竺圣僧那罗延倒驾慈航,涉水西来,遍访名山大川,最终选中五磊山这块风水宝地传经说法。这种清奇的地形构造,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名山册中尚属罕见,堪称鬼斧神工、天下一绝。

  高山秀丽,景胜桃源。五磊山素有 “小桃源”之美誉,从宋代起就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山水之中,尘世之外。五磊山上,奇峰怪石、林麓幽深、飞瀑垂虹、白云浮玉。奇花瑞草不谢,青松翠竹长春。清新飘逸空灵美,晨钟暮鼓涤尘烦。各种经幢阁楼美不胜收,殿堂亭榭尽浮佳气。五磊山下,一泓杜湖横过凌空天际。湖畔解家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故里。山上深山古寺,宁静幽远;山下烟波浩淼,云卷云舒。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佛教文化和园林胜景融于一体。千百年来,来此游览和朝拜的游人如织,文人墨客于此吟诗作画,流连忘返,留下了大量的丽章佳句。宋人翰林院学士舒亶题诗云:“五磊峰高势插天,苍松合抱数千年。尘氛洒落非凡世,香雾氤氲近月边”;明进士周旋题诗曰:“空林闻叶落,峭壁看云生。白石如人立,清溪

似玉鸣。”

  今日的五磊讲寺与莲花园、藏云溪等组成了著名的五磊山风景区,也是闻名遐迩的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主要风景区。 “深山古寺,幽谷莲花”,“怪石、清溪、幽谷、奇树”。到此方知,元代曹汉炎游览五磊山时留下的名句“分明身到桃源境,隔断人间澒洞尘”实非虚也。

  两赐御匾,尊崇万千。 五磊讲寺自三国赤乌年间开山至今,几度易名,其中两次得到御赐: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宋真宗敕赐“五磊普济”寺额;明朝永乐年间,册定全国寺名,敕名为“五磊禅寺”。清朝虽未受御赐,但清朝时期寺院的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乃是前所未有。而且,五磊寺第一部《五磊寺志》恰是在清康熙年间编纂而成。应该说,清朝是五磊寺鼎盛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又亲自题写“五磊讲寺”之寺额。 可见,五磊讲寺道风纯正,戒律严谨,历朝历代均受到尊崇,这也是光耀佛门,造福众生之幸事。

  传承清净,加持殊胜。那罗延尊者是公认的印度高僧。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那罗延尊者是秉持着佛教清净的法脉而来,五磊寺也必然因西衔灵鹫之光而成为修行圣地。

  另外,贤劫千佛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三次法轮也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因此,梵语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仅仅是将经文中的梵语在口中念诵一遍,自相续中就会播下解脱的种子,何况耳闻乎?这也是许多大德在翻译印度经典时,经论前面的梵语都要保留不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藏地密宗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翻开《大藏经》就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每一部论著的开头也有梵语。可见,梵语的加持力实在不可思议。

  许多大德都认为,一个凡夫,在二取执著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如果我们到佛菩萨授记或过去许多大成就者曾经修行、加持过的地方修行,会给修行人创造促进觉行增长的各种条件,因此进步速度会非常之快。比如说在圣地修行一个月的功德,可能会超过你在家里修一年的功德,效果不可言说。《密集续王》经记载:“在佛陀四大圣地或其一大圣地,绕佛转经念诵名号或真言咒语半圈,或者修定眨眼间的功德,就能胜过其他处成年累月诵咒或者数年修定的功德……”。五磊讲寺是那罗延尊者修行之地、加持之地、转法轮之地、涅槃之地。整个空山都有其身、语、意的亲身殊胜加持,不得不说是一片难得的圣地福德刹土。

  灵山名寺,高僧辈出。有灵山必有名寺,有名寺必出高僧。五磊讲寺这座风水宝刹,人杰地灵,是静修的一块福地,曾孕育出许多得道高僧。唐朝有令頵禅师;宋朝有云门宗六世智环禅师;明朝有守智禅师;清朝有临济宗三十一世道忞禅师,临济宗三十二世达变禅师;民国有天台宗四十三世谛闲法师,律宗第十一代弘一大师、炳瑞法   师……。这些高僧,或驻锡讲法,或飞临传经,依众生福缘传授,依不同根器利益众生,代佛宣化,道济含灵,均是公认的梵宇之栋梁,法门之龙象。


                       历史沿革

开 山

  五磊寺初建于三国时期。清雍正《慈溪县志》载:“五磊寺,吴赤乌间有梵僧那罗延结庐静修,唐文德间僧令頵建,名灵山禅院” 。查康熙年间编成之《五磊寺志》,所载与雍正志相同,说明五磊寺于三国赤乌年间开山。

  五磊寺周围,还有不少与那罗延相关的遗迹。内五峰之一的牛角峰顶东南坡上有一石洞,相传为那罗延垒石为墙,面壁坐禅处,人称“祖师洞”。寺西天峙峰麓剩日湾,有那罗延尊者塔。塔柱上刻:“开山那罗延尊者之塔”九字。中国佛教协会一九八一年十月复函宁波地区行署宗教处文中指出:“三国时梵僧那罗延尊者是早期由印度来华高僧,他的墓在慈溪五磊山,拟请加以保护。”

  那罗延尊者,相传为印度五百罗汉之一。

三国至明代

  五磊寺开山后至唐中页间五、六百年,寺院建筑无文字记载,但宋舒亶诗云:“五磊峰高势插天,苍松合抱数千年。尘氛洒落非凡世,香雾氤氲近月边” 。可见当时已是著名古寺。

      唐僖宗文德年间(八八八年),令頵禅师募资建寺,名“灵山禅院”。宋大中祥符初年(一○○八),敕赐寺额“五磊普济院”。吉州(江西)大和县知事、邑人林肇作《五磊普济院记》记其事。

  宋宝庆三年(一二二七年),五磊普济院有常住田二六四亩,山七四○母。(据罗睿《四明志》)。

  宋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年)僧岑继募资修葺,去残布新,殿堂焕然。旋由云门宗六世智环禅师任住持,传讲云门教义。深山古刹,自此渐令人瞩目,礼佛进香之善男信女,日益增多。五磊山清幽景色,旖旎风光,遂使朝野名士,行吟忘返。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舒亶回乡时曾两次登山进寺,写有即事诗文。桂彦良、周礼、冯起伦等留下诗文多篇。

  明永乐年间(一四○三年至一四二四年),册定全国寺院名称,五磊普济院改名“五磊禅寺。”

  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四八年),住僧守智、福顺募资重建寺院。

  明末,国事多故,战火时起,朝政不修,民生维艰,致佛事衰落,寺院渐废。

清代

      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天童寺住持、一代高僧、临济宗第三十一世道忞禅师应邀出任五磊寺住持。顺治三年(一六四六),道忞禅师率徒达变、拙岩到寺,僧尼善信,闻名云集。每逢讲经弘法,聆经受法者聚辄千人。一时间,五磊寺香烟如云,信众如潮,佛事兴旺,成为临济宗著名丛林。

  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五磊寺达变禅师,在窑房山建普同塔,计三顶三塘,上盖瓦房,并函请道忞禅师题额曰“寝息诸缘”。同期,建砖窑于普同塔旁,专为寺院修建烧制砖瓦。今存遗址,沿称“窑台”。

  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达变禅师圆寂,五磊寺由拙岩法师接任住持,二十馀年间,撤旧创新,百废俱举,寺院扩大,佛事兴旺。      

  自顺治六年至康熙十年二十馀年间,共修葺、扩建、重建殿堂楼寮一百四十余间,使寺院规模恢宏,造型庄严,吸引四方善男信女,一时间香火鼎盛,佛事兴旺,五磊寺遂成为浙东名刹,十方丛林。

  康熙年间,洪昆编成《五磊寺志》计十卷,手抄本。为五磊寺第一部寺志,记载了五磊寺的兴衰历史。浙江省图书馆及宁波伏跗室藏有残本。

  雍正以后,逐渐排佛,佛殿屡毁于兵火。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大殿及其两侧建筑,尽毁于火。同治、光绪两朝,政局动荡,战火频起,佛事渐衰。后鸣鹤场金仙寺住持炳瑞法师兼主五磊寺务,始稍有起色。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天台宗四十三世法嗣谛闲法师莅寺主持讲席,弘扬天台宗教义,改寺额为“灵山讲寺”,五磊寺遂转为天台宗道场。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一九一二年),炳瑞法师由金仙寺迁五磊寺任住持,遂重建大雄宝殿,翌年建成。

  自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至民国十年(一九二二年)先后拆造、重建殿堂,修葺已倾圮殿宇,共计大小八十馀间,并同时收回典地,翻恳竹山,植树造林,整敕寺规,佛事自受清末民初战火影响后,随之复兴,法宇再护重光。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谛闲法师复监五磊寺主持讲席,并设坛传戒僧徒,慈溪、象山、镇海、余姚、奉化等地僧徒百馀名到寺剃度受戒。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春,金仙寺住持亦幻法师,倡办律学道场,并邀弘一法师至五磊寺主持“南山律学院”,弘一法师乃于是年农历五月至五磊寺,七月十三日授菩萨戒,发弘律誓愿,开办律学道场。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七月二日,谛闲法师在宁波观宗寺圆寂。其法徒炳瑞、宝顺等将灵龛迎至五磊山,并于寺东牛角峰下建塔。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四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慈溪。五磊寺成为了中共抗日武装重要驻地,并成为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重要会议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


  文革期间,由于保护得力,寺院殿堂、佛像、经卷、文物等基本保存完好,并在寺院成立了幸福生产队。

      一九八五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开放,并礼请真如法师主持工作,先后募资拆造殿堂寮舍200余间,梵宇重光,规模空前,香火兴旺,法音远扬。

  岁月流转,人事代谢,殿宇岁久,寺渐废弛。二零零七年,宗立法师进山。他入主五磊寺后,秉谛老法统,振天台宗风,一面讲经说法,一面整饬寺风。为保地方古迹,续一方风水,让更多众生同沐法雨,他又募集资金,扩建寺院。在他主持下,重修和扩建了千华阁、药师殿、密严堂、诸天殿、罗汉堂、开山堂、伽蓝殿、德新堂、法喜堂、清序楼、香积厨、五观堂、心观楼、现前楼、翠屏楼、桃源楼、还源楼、如立楼、长庚楼、镜月楼、天华楼、报本楼等大小殿堂楼阁二十多余座。庙貌堂皇,神容整肃,五磊寺面貌焕然一新,古刹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六日,经省佛协批准,省民宗委备案,宗立法师荣膺五磊寺方丈,并隆重举行了方丈升座庆典法会,五磊寺迎来了“建国首位升座方丈”,佛光普照,名山得主。

  二零一零年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二十八日,五磊讲寺启建“护国千佛三坛大戒”传授法会。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传授,旨在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崇立僧伦,弘通佛法,接引后学,培养僧才。自此,五磊寺绀殿驰声,法运日宏。

   如今的五磊寺,海内外游人如织,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朝拜香客如云,也是天台宗的重要道场。秉承世尊遗教,弘扬如来正法,接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缘人齐登慈航。


古迹遗址

  五磊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惜因屡遭劫难,尤其文革期间,多已拆毁。下录古迹遗存,虽片鳞半爪,亦弥为珍贵。

祖师洞

  在牛角峰巅,是一天然形成的千年石洞,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那罗延尊者在此洞中面壁坐禅。原来有一只粗制石香炉,现已散失。 

      尊者当年闲看花开花落,卧听云卷云舒的禅影早已飘然而去,唯有洞口几处所垒之石块静静地凛然安坐着,轻轻梳理着一页页飘过的历史风云,似乎已经参悟花开花谢、缘起缘灭的玄机,将宁静和淡泊静静地熨贴在这片山水之间,留给后人幽幽地猜思千年

那罗延塔

  原在剩日弯。地面下为土穴,骨灰置于青瓷坛中,有盖,上覆以青石板。“文革”期间塔身倾圮,仅存石塔与陶质骨灰甏。石塔高1米,上置倒莲瓣塔顶,下配云纹状塔座,塔柱为六角形,净高0.6米,面竖镌“开山那罗延尊者之塔”九个大字,楷体阴文。1981年10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来函:“三国时梵僧那罗延尊者是早期由印度来华的高僧,他的墓在五磊山麓,拟请加以保护……”。1992年市佛教部门重建那罗延尊者墓塔于五磊寺西。2003年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五磊寺及那罗延尊者塔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宋智环禅师塔

  在剩日弯。

达变禅师塔

  在寺后山。“文革”时被毁,现仅存一个塔柱。

拙言禅师塔

  在寺前岗。“文革”时被毁,现仅存一个塔柱。

普同塔

  在窑房山。为青石所筑,前有拜坛,建于清顺治五年,乃僧众存放骨灰之处。原有塔院一所,早已坍圯,现仅存断石柱树根及残塔遗迹。

慈溪五磊寺.jpg

网站地址:http://www.wuleisi.cn/

标签: 慈溪网站建设案例   五磊寺